风神家八戒丶和尚丨佛经3
十九、更明所以问答释明须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1、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
2、此科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於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
3、不住於相,要在证性也。执相即著有,不执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4、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著空,即堕於断灭。性与相是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5、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若著空无为,如何能度。故般若要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
6、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皆是此相。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 二十、答双明不也。
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
2、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 有才 二一、释成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1、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但看执著不执著。著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不执著,即不落二边。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须要观照,仔细用功。
2、约相说是『身相』。约性说当体即空。相妄性真,故说不可。性能融相,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得见如来』。 二二、阐义印许
明性本非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人、物、事、乃至虚空也。
2、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著。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 二三、明即相见性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诸相』即一切相,须彻底明皆是虚妄,则相不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犹金之於器也。相实不可断灭,因其本由性现也。
2、不执著,即不为相所转,且相反为我所转。凡夫执著,住法相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佛教人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
3、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能照见。
4、用功最要是作观,作观即是改变想法、看法。凡夫见思皆不离执著,即是错误。
5、吾人终日所闻,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声,当体即空。则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声。
6、此经经文,乃至一切大乘经,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
7、读经,是经转我。作观,则为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则常生智慧,更为重要功夫。
8、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若一觅真,即成为妄。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现。
9、妄心是无明、妄想、烦恼。真心是觉、正、清净。
10、但不著相,则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圆融,无碍自在。 二五、拣能信之机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1、『莫作是说』,不但现在大众能生实信。即『如来灭』至『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
2、『为实』,言能明此经道理,从此用功,全恃『以此为实』。不可轻视众生。
3、『莫作是说』一语,正对弘扬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扬般若法门。
4、拣择持戒修福之根基,从实践上用功,何虑闻者不生实信。
5、如来灭,正法千年,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塔寺坚固。末法万年,初五百年,争坚固。本经『五百岁』,正指此时。
6、凡夫能持戒,方能离外染。如不持戒,则心不清净。不能摄心一处,不能作观,如何能生般若。则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条件。
7、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不住於相,则持戒者最宜。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
8、「持戒」能世间之欲,「修福」能自己之财。以财、法、无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
9、「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修福。谨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拣定之机,必蒙佛加被。
10、学佛者,定须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求三宝加被。即如念佛,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则得弥陀加被,成就三昧。应学愚夫愚妇之坚定信心。 二六、示夙根之厚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1、此节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极长时之修习。是诸善合成之根,真是难能可贵。
2、今在又之五百岁中,争至於极。竟能读诵受持,必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资格。更宜用功,再求坚固,种得善根,当结善果。又有诸佛加被,何不自勉。
3、劝人学佛,一定要劝他持戒、修福,更要劝明般若。从速修学净土,求生西方,须知般若与净土,关至深。
4、生西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为满大愿,可证性故。般若与净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门,方能成就般若法门。此文殊、龙树、智者、永明诸大士,所以皆发愿往生者也。
5、持戒修福,极不容易。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永明禅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6、学般若者,须速修念佛法门。修净土者,亦须速修般若法门。《观无量寿佛经》明第一义,正是般若。 二七、明其福德正明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闻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说奉行也。
2、『净信』,正指实信,亦即实相。『生净信』,有净念相继者,有不能净念相继者。『乃至』二字,包括许多功夫不同之人。
3、龙树大士∶「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
4、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相应,有性相、事理、因果,种种深解不同。 二八、释显其故正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1、此是正面释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净信,何以能得福。须是除却分别心方可。
2、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
3、四相空,即我执空。非法,即是无,即是空。『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
4、我法二执,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5、是人分别我执已除,贪 虽未去尽,已经很薄,还须再加功。
6、但见诸相即著有,但见非相即著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7、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将非法一面堵住,脚踏实地,躬行实践。『法相』、『非法相』皆不著,是用功之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