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08:19

二九、反显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1、无我人等相,我执空也。无法相,法执空也。无非法相,并空亦空。是名三空。由见三空,从此精进,净念相继,便证清净法身。故曰,得无量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乱境界。
  2、此节经文,从反面显其必应三空之故。以明丝毫著相,便是分别心,便非清净自性。便是逐妄、迷却真性、起惑造业、苦报轮的凡夫。
  3、广修六度万行,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实义。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二边不著,即名中道。
  4、经论有言∶「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此明著有者易为功,著空者难施救也。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08:44

三十、结显中道以双离结成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1、下手方法,先令二边不取。渐能空相,心地清净。
  2、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过两边不著耳。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09:13

三一、引筏喻显义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何况非法。
  1、『筏喻』是如来常说之法。以船筏原为过渡,既渡则。比喻佛法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无法。既达彼岸,法亦无用。此示佛法可用不可执之意。《阿含经》中,佛为弟子等常说者也。
  2、此节经文,义蕴深微,不止如上所说。常说是法不需要了,则。而今为初发大心者说,乃是令於正需要时,法是也。
  3、正需时法,法岂非无法。无法将何以度。这不与常说相反了吗?乃又言,不应取非法。究竟有法乎?无法乎?未度者,需要法乎?不需要法乎?
  4、请看二十八节经说,『无复我相∶∶,亦无非法相。』是说的「无相」。二十九节经说,『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说的「不取相」。三十节经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不取,不止是不取相。此即与前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
  5、所谓「无」者,乃是令人不取,并非无法无相。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学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
  6、当知第一义中,剿绝情识,斩断葛藤。法与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绝斩断乎。般若正宗是无住。而两边不取。此便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即经所谓的无上菩提法也。
  7、欲领悟经中真实义,唯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心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
  8、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现。这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即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同时修了。
  9、总之,说「无」、说「不取」、说「」。但为破执,非其法。三执既离,则三空齐朗,三障全销。生死涅 ,两皆不住。、法,是其著有之病。非法,是其著空之病。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此之谓,『皆令入无馀涅 而灭度之』。、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09:54

三二、问答证成举如来果德问
  须菩提。於意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1、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
  2、『於意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程度。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
  3、如来是法身,是性德。岂有所得,岂有所说。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0:09

三三、以法不可执释明无定法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
  2、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那知道。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
  3、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众生因障而不显。障无一定,则除障之法,那有一定。除障之法无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0:25

三四、释应双非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双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双离,亦即双遮,谓皆非也。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
  2、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
  3、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经∶「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可见究竟觉即无念。无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皆不可取』。
  4、我们若执为真有无上菩提可证,是错了,故『非法』。若执为没有无上菩提,那也错了,故『非非法』。如来所说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法与非法,皆不可取。
  5、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我们要证自性,须先离心缘相,如何可取。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
  6、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应离一切分别执著。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0:38

三五、引一切无为证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
  2、『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
  3、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两边不取。
  4、世尊所说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故教大心初学者,即从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上用功。到感果时,功候极深,亦是此法。
  5、如来依此法成如来。一切贤圣皆依此法而成。则知我等非如此生净信心,以此为实不可也。
  6、此节经文,亦是大乘修行之总纲领。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1:22

三六、校胜
  布施福多举事设问
  须菩提。於意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1、「校」是比较,「胜」是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校胜多次,每次必加胜,愈校愈胜。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
  2、须知福慧应双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经所说『福德』,皆由大悲心而发,非令人求人天福报也。
  3、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即是救度众生。故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1:43

三七、答释所以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1、答意深长,『何以故』下,即自己释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
  2、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此乃初见,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
  3、就自性上言,一切不可说。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
  4、性是,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
  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表面说是福德,实则指示我们不可著相。『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是说,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

紫轩丶战風八戒 发表于 2010-8-3 23:12:04

三八、信经殊胜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1、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德即胜过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於彼。
  2、『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3、『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超过前说做布施之人。且只财施,是福德相。此人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福慧双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能『胜彼』。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风神家八戒丶和尚丨佛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