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29:04

一老友的文章~转过来大家一起借读学习下!

http://www.mixing2006.com/yhwj/mry/mry.wma    对于艺术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属于比较中性的那种人,我对大师作品既没有一些人“高山仰止”的高不可攀心态,对描写社会底层作品也没有感觉到距离。在可以接收八大山人那种孤傲寂冷的风格时也一样吸纳着张大千晚期泼彩的热情奔放。这种性格如果说有什么最大的好处,我感觉不是体现在继承各种艺术流派,更重要的是我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接近生活而不脱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我不会一味的临摹而忘记创作的使命,更清楚别人的东西再好并不属于自己。翻看自己写的《铸书词话》基本对自己这些年艺术思维的脉络可理出一些头绪。在这里节选一些书中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艺录节选:

(一)

一旦创作者状尽了真景物,写出了真感情,那种历史必然性,现实的政治的内容也蕴积其中了,境界自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愤怒出诗人,这固然不错,但此论似更适于西方人,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即使对悲愤至极的句子也多是用一份带着含蓄的凄凉述说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此处可略睽一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人的观念,意识通常超出我们的习惯认识之外,研究、鉴定古代文物要经常提醒自己切不可将今人之观念强加于古人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继敦煌曲子词,李白之《菩萨蛮》、《忆秦娥》、开唐宋词之先风,其中犹以《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堪为千古绝唱,而后人终无有能及者也。《忆秦娥》本为闺怨词,然能在闺怨词中写出宏大气魄,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李白之伟大,于此可睽一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怀素《自叙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习书者可观、可悟而不可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人间词话》中谓:“古今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然”,“小学问”、“小事业”者不亦同出一理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人间有词”述意境,博古开今出新声。先生欲将词写画,弹调亦有翰墨情。(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颇有心得,观阅先生《人间词》,心中有感,赋得此诗并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艺术创作中无须被模式所束缚,在美的塑造过程中,尽可随自己的感觉表现,别家风格可做参考但切忌陷进不能自拔,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了则风格自立,若成大家,则可成为一种流派,风格、流派、成与否,取决于后世人之认可与否,而非看当时之兴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铸书为文之道。淬剑治武之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古之诗抒情,言志,今之诗多环顾左右而言他;古之诗作,只为尽兴之挥洒,烂漫天真,自成玉琢;今人之心浮澡,故出书之作亦多不知意之去向。今古之别,别于心态,急功之心,焉出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节选:
(一)
数载治学惟虔诚,信使笔墨染生平。
画里见得沧桑意,文中更有英气生。
驰骋无须看沙场,纸上信手亦纵横。
欲攀艺境凌绝顶,非为留取身后名。
(二)
墨趣虽妙少人赏,世人几曾识李唐;
漫步画肆寻所见,多少浓脂写《春江》。
(三)
平生乐道竟忘贫,淡泊生涯阅世尘。
八十高龄体尚健,清风两袖翰墨人。
--史征夫先生写照。
(四)
巧化天工飞神笔,直抒胸怀泼淋漓。
无意丹青得造化,挥毫一抹'精、神、气'。
(五)
翰墨写富贵,诗句传花香。
--梦思雕龙。题墨牡丹
(六)
寂寞人写寂寞心,八十老媪画表寸心;
一生淡泊有几人相问?反不如我自绘丹青聊以解闷;咏一联:此生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句写罢何须再示与世人,自知我到头来是'返扑归真'。
--姥姥写照
<附诗一首>
童心老来亦未泥,闭绘丹青写寸心;
白发龙钟君莫笑,桑榆犹学少年春。
(七)
生死两茫茫,几人话凄凉;
一笑红尘事,归去看夕阳。
(八)
怅望残云掠月影,
心到无时始悟真;
一别归去知无路,
空留残酒醉红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当风流中透含着隐涩的沧桑时,那此番的风流则决不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缠绵了;正如伟大的幽默并非是让人一笑了之的言语或举动。个中滋味则需你慢慢来品味。
--观电影《红粉》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新解'温故而知新':亦可理解成一个人的见解随着其时光的流逝,阅历的增深及外界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新的不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水墨固好,几人调得了,人间之事堪称妙,世上几人知晓,'贤者'只读'五经','隐者'寻求'空灵',惟有仁智之士,笑解五味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我为大地之子,气乃自然之母,心装万物之灵,相随人之性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情、心生之物,若麻理还乱,如需观不清,似水斩不断,同川载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铸书随笔——————

(一) 去却华丽诚为文,留得朴实终写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道: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故自然法则谓之道也。道亦大道、小道之分,大道如青天,可容宇宙万物之灵。小道似逍遥,于庄生“逍遥游”之燕雀生存之论。道与自然,万物归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书要决:刻意摹贴,若无变法,至暮年字入浑熟但终无自家风范,实为败法。习书之诀,妙在书外。字由心生,溶情其中,或激昂,或秀美,与词同理。因法无定法,笔端写画必为心中所感。法度在于不觉中自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家之做非为悦己,实为写众生相。于此,需心含苍生。大手笔非刻意而为,乃自然出之。写透本质必可传世,若达此境,必使心中装千山万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妙笔着丹青,轻粉罩纱坪。十七已谙事,巧手写玲珑。
    ————今观十七岁作“葬花吟”诗意图,甚为有趣。惜画中薄纱表现技法今已不记。做数句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评选世界最伟大的50位画家的时候,我国的徐悲鸿、蒋兆和先生入选,从国内众多的艺术大师们筛选而出,那恐怕只有一个理由:他们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徐悲鸿先生是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将艺术回报社会。蒋兆和先生一幅“流民图”告诉了人们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抗争进行到底。艺术家多是不参与政治的,但艺术家有自己的愤怒,如果说艺术家让人尊重的地方,那除了给我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他们还承载了传递社会信息的使命。
    我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宗师级的人物,即使我再努力。因为不能不承认,那是天才的领域,而我,不是天才。最近和母亲看尼古拉.非钦的画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不属于可临摹的作品,那种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信息只属于作者自己,有很多东西不是技法可以实现的,对一些天生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是无法用语言给予更准确的表述。
    回头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才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重彩,喜欢浓烈的颜色对比来达到视觉冲击效果,但在平时自己的潜意识里却又总是向往着“寥寥数笔,嫣然欲绝”的效果。这是一种矛盾,但艺术上似乎真的对矛盾的东西不在意,或者说更接收这些矛盾的存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的对比才有了最后的作品的成型,但起码多元化的猎取是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开拓视野,相对而言,也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传递社会信息的使命。
    我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宗师级的人物,即使我再努力。因为不能不承认,那是天才的领域,而我,不是天才。最近和母亲看尼古拉.非钦的画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不属于可临摹的作品,那种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信息只属于作者自己,有很多东西不是技法可以实现的,对一些天生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是无法用语言给予更准确的表述。
    回头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才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重彩,喜欢浓烈的颜色对比来达到视觉冲击效果,但在平时自己的潜意识里却又总是向往着“寥寥数笔,嫣然欲绝”的效果。这是一种矛盾,但艺术上似乎真的对矛盾的东西不在意,或者说更接收这些矛盾的存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的对比才有了最后的作品的成型,但起码多元化的猎取是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开拓视野,相对而言,也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36:13

另类收获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使时光相对意义的倒流,那就是人的记忆了。在记忆中,那些清晰的、模糊的,但都给你心中的一个角落留下永久痕迹的东西是陪伴人一辈子的。有时候我常想,如果没有记忆,人活着将会怎样……
    第一次见到我的武术老师(教太极推手)的时候,我怎么也看不出眼前这个带点憨气的中年人那里有一点全国武术散手冠军的感觉,总觉得怪怪的。但和他交手我发现连一招都过不去,我的小聪明总是在这样的时候能发挥作用,我和他说今天和你比点别的,我不信我能一直输,老师笑着同意,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我要求和他比书法,在老师微笑着认输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如果你喜欢太极,我可以教你。我当然喜欢,这个是连一点疑问都不需要想的事情,但也就是这一个答应,我在以后的五年时间里每天用六个小时的时间和老师练功而未间断。在后来我也明白老师深喜书法但不擅长,所以在练功的日子里我们也进行着书画的交流,而老师家里有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等名家的真迹收藏,在那里我也是第一次拿这么多名家的作品去反复研究揣摩。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日子,因为在那些年里,老师让我逐渐明白了武功和武学的根本区别。有时候我在想,其实人一生真的有很多机会的,如果抓住了,收获的也许超出你的想象。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36:59

太极随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老人请教太极推手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很多。和我过招的老人擅长的是陈氏太极,其特点偏硬朗,爆发力的运用不输于外家拳,这与其他各派的太极有着根本的区别。很多人说太极是一种比较柔的功夫,其实练过的人知道其残酷的技击特点是外家拳望尘莫及的。一般来说很多外家拳法在发招上看重的是在一招下将对手造成重创,太极的区别在于它的发力不断,在对手没有完全输以前就没有停手的一刻,而且招招相连,如江水不绝,其杀伤力是没有练过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
    如果要说太极的优势就在于易学,能被大众接受,其实在武术中,可以被大众接受的东西相对不是很多。只有能被普及的东西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点是无法否认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太极更应该被普及是因为它在理论上更容易的达到武学的境界,同一些硬功相比的区别在于其养身的功效,武功和武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武功只能说是通过“术”(方法)来达到对对手的杀伤目的,武学则是运用武功这一特殊的手法将人的生命推向极限,而了解武学,则必须了解宇宙苍生的辨证关系。这里没有一点玄虚的东西,它所体现的是人的潜能的发挥。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手法,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一门行为艺术,但其博大精深却使多少代人为之探索终无止境。
    中国的东西总是带着东方文化独有的特征。如果站在儒家思想来看太极,这又是一种修身的方式了。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就在于它具备了对各领域的渗透性。
    在对比了跆拳道和日本柔术后我的感觉是单从搏击上谈,各有各自的长处,但从养生和终极较量来说,太极有着独特的优势,特有的练习方式可以通过长久的磨练和积累把潜能释放到一个极致。而跆拳道及柔术因过于重技击反而失去了优势。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去追问到底谁能是赢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武术达到这个境界后,胜负已经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了。
    很多人在贬低中国武术,觉得那是一种套路上的东西,只有观赏性质。看中国武术是应该结合中国文化去看的,中国传统拳种很少有短期速成的。相对于泰拳中提倡的全身每个部位都可以成为攻击点,中国武术更看重的是用“意识”攻击对方。意识这个东西从外家拳来说,可以将它理解为胆量和意念,内家拳也同此理。有时候人和人的对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较量。
    高手过招不需要很多招的,有时候一招就可以分出胜负,真正的比武也不是电视里没完没了的打斗。当修为达到能感受到对方发力的境界,那么此刻的较量是一种乐趣,但乐趣的背后是残酷。因为武术不是舞蹈,它毕竟是以输赢胜负来说了算的。
    殊途同归,所有的武学宗师都是将养生做为最终的研究课题。本来研究一种文化现象就比研究一种技能要难的多,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研究者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文化水准,中国的文化是朴素的。有很多领悟到真谛的人不一定能用“文化”式的语言给你表达出来,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吧。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38:05

浅谈国画与油画的相同与相异


   关于国画与油画的相同与相异的问题在以前和网友老农探讨过,但也仅是限于技法及传承方面做了一些不深的解释,类似的文章在一些刊物上也常看到不少。结合着自己二十年的绘画经历及感受将一些东西零散的整理出来一点算是以后给自己看的时候做一个过程的补充资料好了。
    因为国画与油画所使用的绘制工具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表现形式的差异。国画中关于“神”、“韵”等概念较早见于书面阐述的为谢赫的六法,其中提出“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等理念。当谈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搞绘画的人把这些东西给无端或者说是上升到一个“只能意会”的境地,其实画进去的人应该明白,真的没有哪个必要。石涛在自己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在开篇就提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其实这段话说的已经很直白了,后期黄宾虹或齐白石的绘画理论上都有涉及到与此有关的一些部分,但问题也多产生在这里,因为根据现代人的古汉语水平,不能说完整的把这段话理解透,起码应该是知其大概才是,遗憾的是做到的人不是很多,当作为一种反作用力,这些东西被虚化的成分多了起来,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玄”的理论。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日常我们大多感觉是“国画写意”,“油画写实”的概念,其实不然,国画中白描技法对写实的基本功之要求是极高的。我感觉白描同西画素描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西画素描更具凝练性。需要说明的是:西画素描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以强调“高光、明暗交介线,暗部、反光”等特点的静物或人物写生(我们的大中专美术院校在素描教学中几十年来主要是沿用了前苏联的一套表现手法,也许正是这套教学体系使我们产生了油画只是写实造型强的感觉。)其实在西方,一些油画大师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象拉菲尔的素描表现手法多是用线,在我看来他的素描风格到颇有些接近于中国画的白描。20世纪80年代后,当开放的大门将西方的绘画资料一下端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美术界着实是有一阵无法适应和拼命吸取的劲头,用我们的老话说是:淘尽黄沙始见金。当我们用完全的拿来主义经过吸取、提炼、筛选、融会并与我们自己的艺术相结合后,新一代的中国画探索也展开了新的一页。
    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造型能力产生疑惑。其实中国画的源渊是先出现工笔,后出现写意的。清代初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到中国后带来了西方的透视学及西方素描的光影表现物体的技法。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画坛,当时的(多为宫庭画家)画家巧妙地将传统工笔重彩与西画的光影表现结合起来。在人物写实领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但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风格在民间以及后来的中国画发展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延伸,倒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不得不说,浮世绘是基于中国画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流派,但他们的画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打了出去,所以现在西方美术界对浮世绘绘画的评价是很高的。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国画,那似乎更有市场才对,但结果是我们的精髓并没有被世界认识到,这不能怪别人,是我们自己的艺术家没有走出去,当张大千把中国画带给西方引起轰动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国内同行的积极响应,孤掌难鸣的感觉或许就是这种滋味。回顾一下近代的大师们,不管是海归的还是土鳖的,大家在做的都是吸取、融汇、变革却没有实际义上的提出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人。
    很多西方人不明白,觉得有时候看国中画家就是几笔就画完一幅作品,感觉达不到西画的那种刻画进去的劲头。其实这还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家用一生的心血凝聚成那么几笔,在表达的时候是一种短暂的能力释放,而且中国画家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境界,他们读画是站在画外去读的,这里确实是需要别人的修为境界达到相通的时候才可以体会的到的。20年前,我觉得画很神秘,10年前,我觉得画很容易,20年后的今天,我觉得画不难也不容易,读懂多少在于自己修养的高低。读破万卷书是必须且没什么捷径可走的路,行万里走去开阔视野已经是我常和别人说的话了。
    接上面的话题,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写意,这里说的写意并非是不懂造型,相反,它是由工笔白描中对现实的摹写为基本功的。当基本功成熟继续去追求意境上的表现是中国画发展的沿续而已。画家们追求的是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就这点而已,对一位国画家的修养要求是极高的。
文人画是画家已经从打基础的时代蜕变后去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手段了。(我感觉这个基础就是中国的书法艺术)。当新文人画出现后,画家们在探索的似乎是一种如何切入社会中去的理念及人文思想,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画是以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来作为他的深厚底蕴的。至于透视,无论是西画的“焦点透视”还是国画的“散点透视”都是对空间的观察而已。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只能说各有千秋,因为焦点透视符合物理学,但散点透视体现在绘画中是平视、仰视、俯视,也无法说其不合理。有人说它来表现建筑物画的走型,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古代的画种里有“界画”,主要用来绘制建筑。中国画做为一门艺术种类,同其它的艺术其实是一样的,需要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表现技巧,看重的还是在于创作者的修养与学识,至于用到“器”、“道”之谈,是没有必要将其搞得那么神秘,但是“似与不似”的确是中国画应该重视的因素,此语源于齐白石先生“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在80年代中期,国内画坛有效仿西方超写实主义流派画出一些“超写实主义”的作品,刻画程度达到可以在2米高的一幅头像作品中清晰地看到每一根发丝。但这种画在后来的美术评论中却被否定了,人们的理由很简单也很中肯:如果绘画按这个方向发展,那画家干脆都改行干摄影算了,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画家拿起笔或其他的工具涂抹出谁也看不懂的东西,甚至将肢体语言融入绘画中去,口号就是要“不似”,我不相信这种艺术行为能得已发展。其实'似也不似'理解透了就是让艺术家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理。
关于古代人物画,我们可以远追晋唐时期,这个时候的人物画代表作,尤其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的人体结构是很科学合理的。换句话说,造型的功夫是很强的。另外需要说的是其传神的一面,用线条表达出传神是很难的,但中国画实现了。至于后期宋代花鸟、明清山水的高度,历史已经给予了公正的地位。
    另外评判一位艺术家成就的因素是多方位的,不是仅凭造型做唯一标准。(这样说并非是说他们缺乏“写实”能力,古代的画家对人体结构很早就提出了'蹲三、坐五、立七'的标准,这个标准与今天的解剖学相比较,基本成正比)。比如吴道之,他的贡献在于对国画线条的运用达到一个高峰。此外,他的作品题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地狱变相图》。所以说画家的社会使命感一旦被发现,画家的价值就远不是用技法带给我们视觉享受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艺术家的特点是不断求变,求变方可出新,此道理中、西画皆一样。西画中拉菲尔和伦勃朗,他们的画风属于写实一路,但他们中同样也有“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变”取胜的人,相对与中国画家,这些就只能说艺术到了后期也是人类语言的殊途同归了。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38:57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佛学,对于这个深奥的东西,只能说是用爱好的心态去涉及过,不能说有什么研究。朋友问我对“色即是空”的理解。记得在佛学中,“色”是指物的,指有形质的东西。其实我总感觉这个是一个茄子绕葫芦和葫芦绕茄子的关系。如果说万物无永恒的体现是佛家的主张,那拿起与放下又怎么可以达到绝对?当我们谈到空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争取的心态,有了争取则有了“求”,所谓空的东西又怎么能空的起来呢?如果说万事万物本空,那在家与出家何异?其实这些辨证的东西积极的心态来看叫“看破”,消极一点来说是“回避”。色即空也好,空即色也罢,只要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估计就不难成为高僧了。
    也许是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系,什么事情都不想往消极的一面去看,佛学中那些避世的态度是我不喜欢的,想起一些不为“法”所缚,却能道出朴素玄机的和尚,觉得他们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菩提。形式上的东西终归是形式,内心的参悟才是所谓的“道”而已。
    这么说起来,是否成佛在于心,不在于出家与否,心中有佛,佛身自成或许应该是这样一个道理。
    时常和人说自己是用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对待艺术亦或生活,其实说的是实话。或许不计较结果的生活相对快乐一些。所谓成败;所谓得失;所谓成就,不过都是人生的一段过程而已。而相对与人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不是?
    当自己把时间计算到按秒算的时候感觉感觉拥有的时间真的很多,按年算的时候或许就感叹人生短暂了。其实在有感叹的时间到真的不如多看点书,想点东西,写点东西。
    说来说去,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别让这过程变的乏味和苍白。其实做这些并不难的,如同超度别人的时候也为自己种下善果一样。
    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又想起那段大家都常引用的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想想真的如此,既然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智慧树,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去发挥自己闪耀着光明的本性呢?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39:52

惑与求解


    我总觉得中国的文化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在周易及诸子百家的学说成型后,中国的文化其实也走到了一个颠峰。问题在于后面的几千年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前人文化的影子中,我曾经努力的在寻找有没有突破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那么我不得不怀疑现在人们的思想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要超越只有让你的思想可以覆盖或颠覆某些部分前人的学说,但没有人可以做到,所以,我一直在困惑着。
    但如果我们今天所做的文化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打转,那我真的不知道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这不能不说是现在人们的一种悲哀或说是无奈。
    曾经和朋友谈到一位合格的画家的标准的问题,我理解的好画家是那种可以成功的策划一场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因为在现在的绘画领域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笔墨情趣上就是在重复前人曾经的做过的工作,关键在于我们还无法比前人做的好。那么我们的所谓的绘画只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浪费。画家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艺术家,再细分一下属于视觉艺术家,如果现在还要把自己拉进只有用笔才是绘画的概念中,那在起步上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视觉艺术的根本是展现作品给人看的,这里包含的东西是不应该只用艺术这个概念去简单的理解的。在艺术进入多元化的时代,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而驾御这些的人是有使命将体现时代特征的美展示给大家的。
    其实就绘画本身而言,花鸟画在宋代;人物画在唐代;山水画在清代都达到了顶峰。传统的变革与创新在近代也被那些大师们完成了。当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三位大师结合完毕中西技法后我们已经无法在他们曾经走过的路上去寻找突破了。
    我们无法期望在现在这个时代还可以出现传统的那种国学大师,时代的特征决定了这种不可行因素。但艺术不会死掉,从新时代的元素中去寻找出路是唯一的办法。
其实做一个寻求探索的文人或画家是痛苦的,前人给我们设置的起点太高,也就难怪曾经用五百年出一人的比喻来形容那些大师级的人。但艺术的魅力也就在这里,探索,不断的探索,最终又寻找到一片新的艳阳天。或许这就是现在那些人还在孜孜不倦的做着的原因。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41:32

仲秋记忆


走近一个人才知道他真正的苦乐,没有人知道我的书法老师,一位曾经是博物馆馆长,一位考古专家的生活是那么寂凉,我陪他的日子他是开心的,一起举酒把盏的时候老师总忘不了给我留几幅作品。后来我曾经统计过,在那段日子里,老师竟给我留下500多幅书画作品,在现在我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们的价值了,在那个日子里,一位寂寞的老人和一个求知的孩子在一起用真实的感情写出一段人生的旅程。
1999年的中秋,一个团圆的日子,老师自己一个人在家,5个子女没有人去,在早上我就在家里拿了一瓶至少有30年以上时间的竹叶青酒来到老师家没有多说什么就和老师喝了起来,多年的交往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感情不在于谁跟谁,只在于一种缘分,一瓶酒就着老师对资治通鉴的讲解喝到下午……,(在这里我有必要提一下我的父亲,在我和我老师的7年岁月中,父亲给予我默默的支持,至今我依然记得在烟台还很难买到北京二锅头酒的时候父亲每次都从北京给带回一捆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烟台的二锅头酒上市)
人的记忆往往是被尘封的,在需要的时候总可以将尘封的门打开。记得老师用少有的兴奋对我说,今天我们也过节,写点大字,我当时对大的概念真的没有具体认识,随口说了一句:“我有八尺的宣纸还在您这里,用一下”?八尺的纸上留下了一个大字,也是老师一生中唯一一副传世的巨制,当今天我展开看这幅巨作的时候,当年的那一幕已不可能重现,物还在,人已非,没有什么可以永恒,人们留下最多的应该是回忆了。
如果说到给予,今天我不知道这个词放在这里是否恰当,只能说我用一个少年纯真的感情和求知的欲望让一位老人的晚年感到不很寂寞,而我得到的除了考古中的书画鉴定能力、书法、美术史论的系统学习和全套资治通鉴的完整学习,更多的是使我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品行。(待续,什么时间继续写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回忆性的东西还是想点写点的好,不需要文笔上的连贯,只要真实的再现曾经的那段时光就可以了。)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42:33

也谈文人

    作为一个常摆弄文字的人在这里也说说文人。在我的感觉中古代文人无非分两种:奴隶型和奴才型。司马迁是奴隶型的代表,但他的一生毕竟是活在汉武帝的阴影下。司马相如算是奴才型。李白是一个肯描写奴隶题材的奴才文人,而杜甫则从奴才转变为奴隶。说到底,奴隶服务的对象是大众,奴才服务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历史上无法缺少文人,但这确实不是一个好的职业,运动中历来受冲击最多的往往是这个群体,而看透这些的也多是文人,有意思的就是那些成名的文人却都是一些聪明人,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算造化弄人好了。

    想到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想必是那位出身卑微的开国皇帝为掩饰什么要这些文人想出来的托词。其实要想这托词的皇帝也真是想不开,你成为九五之尊后别人就只剩了敬仰的份了,那还有什么查你上三代一说啊。只不过苦了那些动脑筋的文人了。

    从创造物质文明的这个角度看,似乎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这个世界上却真的少不了文人的。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这些力量,或许站在从文人本身的角度看不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但文化的力量是可怕的。元代将人分四个等级,但这个朝代亡后他们的后人却被汉化了,这里是什么的汉化?是文化的一统。无形的力量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生命的延续,如果理解了这些,那些羞于把自己称为“书生”的人恐怕又要拿出大量的篇幅来证实自己是一个文人了。

紫轩丶霄雨辰 发表于 2008-12-25 18:43:20

走在人生边缘——再回首

有朋友说我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感觉除了过分的自信外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当然过分的自信在我自己看来也不是什么错的事情,回首一下走过来的路发现更多的还是合理性的东西多一些,如果有谁一定要把我的路纳入另类,那我也只能尝试用观察另类的眼光去审视一次自己,但我不知道结果能是什么样,总之,今天打出来的这些文字应该说是给了自己一次重新观察的机会罢了。应该说母亲对我早期的强化性教育是有效的,在以后很久的日子里我的语文及历史成绩一直是全班或全校第一名,别人最容易丢分的古文和作文正是我最容易得分的地方。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矛盾的另一面,我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很糟糕,数学还勉强,物理和化学从书发下来就没有看过,但一切都过的很好,似乎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在我身上发生。童年在记忆中是美好的,但不幸的来临是没有预兆的,记忆中很清楚是在我小学5年级的一次英语课上我忽然晕过去,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家,后来知道是从医院给我送回来的,父母在我身边看着我,也就是从哪个时候起我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开始的时候我确实很绝望,但随着不断的发病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病痛的感觉,在别人看来很可怕的这个病在我自己感觉却没有什么,也许真的是亲自经历的才有发言权,当今天人们为什么谈论的时候我极少去参与,因为我在长期的与疾病的抗争中已经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孤僻的性格。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如此孤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少年与同龄人不同的遭遇使我过早的学会了承受。痛苦的事也有过,当我的成绩从最初的前几名跌落到后面的时候自己的沮丧与失落却无法和别人说,只能自己默默走开,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平庸,少了乐趣的童年注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童年,但命运和我的玩笑也就这样开了过去。中学的日子好象没有很多值得留在记忆中的事,唯一深刻的就是一个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的医生对我下了“死亡判决”,父母没有什么犹豫,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喜欢做什么?我的回答也很简单————玩,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我用半年时间游遍半个中国,现在看到那个时候留下的照片还感到遗憾:怎么老爸的摄影技术这么糟糕!半年后我回家,一切正常,死亡判决对于我没有任何成效,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怀疑大夫的能力,从此我对他们的诊断不再轻易相信。记得很清楚母亲问我在外面都玩什么了,我想了很久才回答:好吃的真多。休学一年后重新回到校园,这个时候一个选择摆在我的面前:是否上高中?所有的人都清楚我的成绩到高中也就是走到了头,语文再好不可能让我有足够的分数上大学,在班主任和家人的劝说下我第一次让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我选择了读中专。因为有着优越的条件,我考中专应该比别人有更多的机率。母亲亲自开始给我辅导专业课,2年时间过的很快,当我可以凭记忆将高尔基头像素描给画出来的时候我踏进了考场,很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找不出考试的感觉,因为我是第一个画完交卷的,要求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我只用了40分钟,监考老师要我重新认真画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回答任何人的话就走出了考场,400多名考生中我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事后我一直不甘心和第一名的半分之差,但我知道事实无法挽回,几年后我妹妹也进入我曾经进过的考场的时候我告诉她一定将第一拿回来,因为那是我的一个终生的遗憾,当我妹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的时候我才渐渐将自己第二的事情淡忘了。。。。。。)。命中注定我骨子里有一种叛逆的情结,在学校老师们一直感觉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惹祸的次数往往让全班跟我遭殃,但没有人能改变我国画成绩最好的事实,如同我不上课一样在以后的考试中靠积累和突击一样拿好成绩一样,不需要别人理解的我只给他们看最终的结果。母亲为了我的身体找到朋友要我打拳,这是一个我喜欢的差使,但很快母亲就发现自己的错误,我已经将她理解的健身完全做成了实战格斗的训练,十几年的时间我没有中断过,这也符合我的性格,从长拳到后来的太极推手我一直在用心体会着中国古文明留给我们的财富。多年后我读周易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武学中对生命的修为阐述的是如此详尽和质朴,没有大道理的说辞,但万物变幻不离其本的道理在那个时候却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通百通,其实真的没错,当我在以后翻阅老子道德经和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感觉似曾相识,领悟的很快也更透彻。人生是一个积累消耗再补充,再消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得到的取决于自己的经历、对事物的渗悟,如果你了解宇宙多于了解你自己,那么你看世界比别人远和透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19岁我迎来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在没有任何人介绍的情况下我贸然敲开了两位老师的家。在我的骨子里一直以为真正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谓得衣钵的道理也许就在这里。一位78岁的老人成为我的书法老师,而另一位堪称奇才的古怪性格的老师也收下了我这唯一的学生,从此我开始了系统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进修。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从商的时候每每想起一些机遇与自己错过的时候就明白原来事物没有变,变的是人,过多的所谓阅历磨平了我们的一些棱角,没有了少年时代的那股不计后果的闯劲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其实看一下发现人生真的很矛盾:当我们具有了丰富经验的年纪却失去了最有创造力的时光,当我们还是一个毛头小伙敢于做前人没有做的事的时候造物主却无法让我们透支生命中的成熟与经验。母亲说我在老师那里得到了知识,这我承认,但我想她不明白,在那个七年的时间里我感觉更多的是快乐。我的书法老师喜欢喝酒,也许是文人的习惯,到现在我还是不很清楚,或者说在酒精的刺激下更能激发他们的灵感?但这不是我愿意的,可陪老师开心是我要自己做的,也是心甘情愿的,七年下来学问见长的同时酒量也练的不差。

紫轩丶石头 发表于 2008-12-25 21:01:58

这么长!!发小说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老友的文章~转过来大家一起借读学习下!